新闻中心

“水上跨越”到“水下穿越”的历史性突破,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通车

发布日期:2021-09-29 13:54:00     来源:济南城市建设集团


  9月29日上午,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通车活动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立成出席活动并宣布隧道通车,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主持活动,市政协主席雷杰,市委副书记边祥慧,市领导蒋晓光、王宏志、谭延伟、吕涛出席。
  孙立成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为工程建设付出艰苦努力的全体建设者致以崇高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济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各界广大市民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他说,在欢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之际,备受瞩目的“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正式建成通车,实现了黄河天堑由“水上跨越”到“水下穿越”的历史性突破。这是济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重大标志性工程,在济南城市发展史、黄河流域跨黄通道建设史上都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孙立成表示,作为黄河流域首条公轨合建交通隧道和国内最大直径的盾构隧道,济泺路隧道通车将有力助推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跨入“黄河时代”。这条跨河动脉昭示出济南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前景,隧道打通了连接主城区和起步区核心区的关键节点,畅通了两岸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将为济南深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快推动起步区建设全面起势,注入强劲势能。这条跨河动脉彰显了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隧道通车后市民开车最快5分钟可穿越黄河,地铁开通后2.5分钟可穿越黄河,极大方便了黄河南北两岸居民的快速出行、绿色出行、安全出行。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希望运营单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质高效管理,持续完善配套,努力打造展示济南形象的新窗口。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参建单位要以隧道开通运营为契机,抓好新一批跨河桥隧建设,努力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济泺路隧道连接主城区和起步区,全长约4.8公里,总投资66.68亿元。采用市政道路与轨道交通合建的方案,上层为双向6车道公路,下层为轨道交通预留空间。该工程是黄河流域首条公轨合建、直径最大的交通隧道,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隧”。该工程由济南城市建设集团负责投资建设,中铁十四局集团作为EPC联合体牵头单位,联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组织设计、施工。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将对济南籍小客车、公交车(含班线客运公交化改造的区际公交)免费通行。
 
  工程自2017年底开工以来,省、市领导高度关注,多次莅临施工现场调研指导;相关区县、管委会、市直部门全力支持,及时协调解决问题,提供高效要素保障;各参建单位克服技术难度高、施工工期紧等因素,咬紧目标,攻坚克难,特别是去年以来,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与时间赛跑,抢工程进度,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班加点,饱和施工,历时45个月的紧张建设,顺利实现了竣工通车目标。
 

 
  巨龙穿黄,潮起大河之畔。济南城市建设集团将以此次通车为新的起点,再接再厉,加压奋进,在抓好通车桥隧运营的同时,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在建跨黄桥隧建设,坚决打赢重点项目攻坚战,为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快起步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再立新功。
 
  “万里黄河第一隧”
 
  穿越“悬河”,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通道建设成功案例
 
  黄河九曲十八弯,自亘古,千里奔涌而来。黄河到达济南泺口段,河床高出南岸城区地面5米,最大洪水位高出河床11.62米,是一条罕见的、水量巨大的地上“悬河”。
 
 
  2019年9月开始,“黄河号”和“泰山号”两台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先后始发掘进,首次开启人类历史上对地上“悬河”的伟大穿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钱七虎院士表示,“这是一条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高质量隧道”。项目的成功建设为黄河中下游地区通道建设方案选线提供了有力依据,形成的超大直径盾构适应性选型配置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经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数千名员工的艰苦努力,东线隧道于2020年10月30日率先贯通,西线隧道随后贯通。根据前期有效掘进时间统计,平均每天平稳掘进10.8米,创造了同类隧道施工的最新纪录,充分展现出交通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壮志和“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无畏坚韧。
 
 
  强势助力“北起”,为“未来之城”“希望之城”提供坚强交通支撑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起步区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济南市交通运输部门围绕《关于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的意见》,全力推进公路、铁路、机场和水运等项目建设。其中,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项目就是实现助力起步区建设和济南新一轮规划发展及新旧动能转换的标志性工程。
 
 
  济泺路隧道是一条全天候通行的交通干道,毗邻的泺口浮桥遇到黄河洪峰、冰凌需要拆除,过往车辆因此绕行建邦黄河大桥、济南黄河大桥成为了历史,为我市构建“北起”城市发展新格局、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供更加坚实的交通支撑,同时对引领城市发展,完善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济南市现有过黄通道14处,在建和拟建12处。“十四五”期内,全市将形成26处过黄通道布局,届时市区过黄通道数量将实现翻番目标。济南主城区过黄通道平均间距仅约3公里,在所有黄河沿线城市中位居前列。
 
 
  攻克施工难点,多项世界领先关键技术
 
  济泺路隧道项目是目前黄河上首条公轨两用最大直径盾构隧道,隧道开挖直径15.76米,是英法海底隧道的近2倍。项目穿越地层为黏土和粉质黏土层,泥浆处理难度高,刀盘易结泥饼,排泥吸口易堵塞。同时项目还面临着深基坑、浅覆土、大直径、高水压等施工难点,项目推进中,多项国际顶级技术被应用到施工作业中,一一攻克施工难题。
 
 
  首创高度可调节箱涵技术,节省工程投资。隧道为公轨合建,断面布置紧凑。为保证道路及地铁的通行限界,研发了高度可调节预制箱涵,实现路面板结构标高的调节以消除盾构隧道的施工累积误差,减小隧道直径,节省工程投资。
 
  国内首次以浅埋明挖基坑方式穿越运营高铁桥桩。通过基坑分期施作、提高基坑支护刚度、加深围护桩长度、隔离基坑变形、以明挖暗埋结构侧穿石济客专和邯胶联络线高架桥桩等措施,将隧道施工对运营高铁的影响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减小了隧道的规模,增强了交通功能。
 
 
  道路与轨道交通机电系统独立设置,功能完备。为确保道路与轨道交通的运营可靠及稳定,二者的机电系统完全独立设置,防灾救援设施完善。同时对各自的设备管理区域进行适当分隔,做到管理界面清晰,互不干扰,运营养护方便。
 
 
  黄河文化为根脉,打造“幸福树”“星空顶”
 
  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设计方案以黄河文化根脉为基,黄河之“光”为“场”,融合黄河历史、文化、自然、艺术等表现黄河两岸是我家。“黄河根脉岁岁安澜”主题设计定位为城河相融,动静相融,蕴含“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让黄河隧道艺术空间景观和自然互为补充。设计中借黄河水纹传统纹样,将黄河文化与自然生态中的场地、色彩、光影结合,再造了黄河地形与黄河流动的自然之美,描绘了新时代黄河画卷中诗情画意的城市底蕴。
 
 
  保持隧道主体工程结构不变,通过增加装饰,实现整体设计提升。隧道南北出口声屏障以“岁岁九曲弯”和“岁岁安澜”为设计主题,以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呈现,夜晚还将呈现“日出黄河”的灯光效果。添加“流动”与“水纹”的造型体现了黄河穿越之美,在隧道内采用3D打印贴膜工艺绘制白杨树(寓意坚韧、表达力求上进的精神),以缓解驾驶员视觉疲劳。同时以黄河星空为题,中间段顶部弧线的灯光表现黄河穿越之感,暖色照明设计表现,感受黄河星空光线流动之美。